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2021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门户网站和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现场观摩视频会表示,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可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其中“诚信”价值观尤为密切,但两者是否是一回事呢?我们经常在文件中发现,有时用“社会信用建设”,有时用“诚信建设”,为此,我把“诚信”的相关历程进行了梳理,希望有助于我们对诚信的理解。
诚信过去更多是从道德范畴在理解的,如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特别注意新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风气问题,并逐步将其作为精神文明的突出问题提上日程。198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199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2001年9月,中共中央引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确立为中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这也是党中央第一次在文件中使用“诚信”一词。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2006年3月,提出“八荣八耻”,强调“以诚实守信为荣”,同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中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中更是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同时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由此可见,“诚信”一次的使用是不断形成的,从“诚实守信”到“诚信”,从单一的道德范畴到精神文明范畴,再到价值观范畴,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再到后来增加“司法公信”。这为什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刚要会有这分类的原因。党推进诚信建设是在什么范畴推进,社会信用作为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或者“抓手”,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实际上,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不仅提出了: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还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2003年党中央针对于经济领域中所涌现的一系列失信问题推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由此观之,社会信用的提出要比“诚信”要晚,社会信用体系与“诚实守信”是并列提出的,前者是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从市场秩序维持的角度。所以可以大胆的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初以及最后的目的主要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为“信用经济”。而之前存在一些个别“信用泛化”的社会现象,是否就是简单的把“诚信建设”与“社会信用建设”等同了呢?值得思考。